乐鱼平台大巴黎的赞助商: 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三:问题行为管理: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
江苏省周恩来红军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三 2019年10月28日
问题行为管理: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
班主任经常被学生的问题行为所困扰,又往往找不到好的办法来解决。“现在的学生难管”,一些班主任常如是说。这样的一个日常话语表达,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从反思的立场来看,它意味着班主任面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应对倾向,即以外在控制的方式来要求、约束并管理学生。理论上而言,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班主任不管或者少管,那会怎么样?然而,这种理论的立场可能会引来实践的诘问:如果不管或少管,那又该怎么办?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学生问题管理中的难点所在。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由对行为问题直接管理而引发出来的“难管”问题,并试图打破班主任直接管理问题行为的惯性,转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来引导其问题行为之转变。
一、问题行为指示着学生内在需求
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于班主任以及学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班主任在对问题行为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行为总是被行为者赋予特定的意义。因此,行为即是一种意义表达,即借助于行为者身体的动作而使行为者的意识体验或内在需求表现于外。舒茨指出,“作为他人行动之基础的他人身体之变化具有指针功能,指向他人的意识体验。因为身体不仅是属于外在世界的事物,不仅是如同自然界的无生命对象那样的一块物质而已,而且是他我身心整合体(我们称之为他人)体验的表达领域”。格拉瑟认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以最好的方式满足根植于我们基因结构的五大基本需求”,这就是安全感、归属感(包含爱)、权力、自由和乐趣。姑且不论这五个方面的需求是不是人的基本需求,但至少可以确定,行为是意识体验或内在需求的外在表达。
一般行为如此,教育情境中的学生行为也不能例外。这就是说,无论教师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持何种态度和立。疾荒芄环穸ㄆ湫形陨硐韵殖隼吹哪谠谛枨蟮囊庖。
问题行为作为行为,亦如其他行为一样,是学生意识体验或内在需求的表达,都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需求或意图而实施。问题行为是学生内在需求的指示器。问题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正是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做出的努力,因而问题行为也暴露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站在学生自身的立场来看,问题行为之“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的教育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在需求和行动能力之间所显现出来的非均衡性表征。未成年学生和成年人一样,都要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当学生无法满足班主任或教育者外在教育要求从而也使得自己的内在需求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时,即当外在的要求超越了学生的行动能力时,学生就会凭借自己偏离外在教育要求的努力来实现其基本需求,只是这种需求的自我满足在许多时候是通过违反规范和外在要求而实现的。对问题行为的这种理解意味着,还存在另外一种问题行为的意义理解,即行为的观察者如班主任所理解的意义。前者是学生通过问题行为而表达出来的意向、意图、需求或意识体验,后者是班主任关于问题的意义诠释,即作为观察者的班主任基于已有的行为情况、过去经验及有关其他信息而对行为意图所做出的推断。
把学生的问题行为理解为行为内在需求或体验的表达,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亦有实践论的意义。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如果说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有效管理的前提,那